(网络游戏瘾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 8
- 2024-11-16 11:50:47
- 9
“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游戏作为一种娱乐产物,对于普通玩家而言游戏与扑克、台球、象棋、足球等娱乐产物,具有一样的特质,就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但游戏与象棋、足球又不一样,它的奖励机制很快很直接,因此沉迷游戏的网友,要比沉迷其他娱乐产物的人多得多。因此,就有人说游戏是有原罪的产物。
哎!!!先叹口气。游戏成瘾不是偶然,我感觉是必然的一种事情。列入疾病行列,也无可厚非,可以进行心理或者药物辅助治疗。
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太大,难免有一部分人群,不想或者不敢面对现实社会,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刺激或者存在感,在得到一些成就后,就会逐渐依赖于虚拟世界,这种也是游戏成瘾的起因。
包括学生,学习压力大,游戏中的刺激、轻松、百变的状态,给予未成年人满足感,会比在学校更直接。
所以个人感觉,玩游戏要适度,空余时间小玩一会儿还是可以的。多参加户外活动改变心情。每个人都有压力,寻找合理的减压方式。
谢谢邀请。游戏成瘾其实这个词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到现在才被媒体和国家重视起来。你们应该还记得小时候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就是天天打游戏就被请家长或者发生盗窃等事情吧,当年龄较小的人接触到游戏是,由于他们还有很强的好奇和好胜心理作祟,所以他们会想看看这个游戏到底怎么才能最强,才能在伙伴中让他们羡慕我,然后把自己的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游戏当中,当自己想要学习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分心,这是由于年龄较小没有自控力,在心理还不成熟的时候很容易被游戏玩,那时他就不仅仅是在玩游戏了,更像是走火入魔,掉入游戏这个无底洞当中去了。
成人为什么玩游戏没有小学生那么疯狂呢,因为他有很多他自己需要考虑的事情去做,没有办法平时都把时间花在游戏身上,自己的心理也比较成熟,游戏没有办法让他上瘾,就算有一段时间沉迷于其中,但是她的自控力完全有能力把自己从中拉出来。
所以游戏成瘾是很早就出现了,只是当时的科技没有那么发达,很多人都接触不到游戏,现在的智能手机随时都能下载游戏玩,所以现在玩游戏的人多了,上瘾的人也就多了,因此了游戏成瘾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
谢邀。
爱打游戏的你,被精神病了吗?
眼看要默默无闻地出到第11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忽然一炮走红,登上了媒体的风口浪尖,起因是在这次的新修订版意见中,“游戏障碍”正式被列入精神疾病分类目录下,一时间“爱打游戏是精神病”的言论甚嚣尘上,一下子让吃瓜群众惊掉了下巴。那么到底什么是游戏障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ICD-11预览版中的条目说明。
游戏障碍的特点是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包括视频和数字的、线上和线下的)
具体表现为:
1.对游戏行为的控制能力受损(包括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终止、发生环境等)。
2.将游戏行为的优先级置于其它生活兴趣或日常活动之上。
3.不顾负面影响地持续或升级游戏行为,严重到足以造成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这种行为模式可以是连续的、偶发的或反复的,出于诊断要求,游戏行为及其特征通常明显存在至少12个月,但若除持续12个月这一条之外,其余标准均符合并且症状严重,则时间标准可以缩短。
根据上述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疾病定义的“游戏行为模式”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爱打游戏”其实并不相同。我们常说的“爱打游戏”多是侧重于“喜爱、兴趣”方面,将游戏作为生活爱好之一,你也许不爱读书不爱工作,爱打游戏,但也爱吃美食、爱踢足球、爱看帅哥美女;而游戏障碍则强调了“打游戏”在生活爱好甚至日常活动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突出其已经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仍无法自拔,打游戏打得茶饭不思、四体不勤、坐怀不乱,倾家荡产还义无反顾。如果把游戏比作我们的恋人,日常爱打游戏和游戏障碍的差别,就类似于“情不自禁地爱你”和“情绪失控地爱你”之间的差别,相信大家都能分辨。
但是,虽然以上的解释看似简单明了,在实际生活中“严重不良后果”却是一个过于主观的标准——打游戏暴毙而亡肯定很严重,但是通宵不睡严重吗?打游戏辍学在家肯定很严重,但是成绩下降十几名严重吗?
也许你觉得不严重,但是你妈觉得很严重。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这个疾病条目出现之后大家最担心的地方:它的界定相对主观,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
事实上,不仅游戏障碍,精神科的大部分疾病都是如此,关于“怪异”、“抑郁”、“能力不足”等词汇,许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医生之间也难免有所分歧,所以在诊断时除了一些公认明确的标准,很多时候还要依赖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医生的经验、患者的个人体验、周围人的评价。关于这三方面的疑虑,接下来我们一一澄清。
首先是周围人的评价,这一条看似会被滥用,而真相是:“周围人”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比如对孩子来说,家长、老师、同学都属于周围人,仅仅家长觉得孩子存在游戏障碍,而老师、同学都认为并未如此严重的话,孩子也不会轻易被定性为精神疾病,反之如果周围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孩子存在游戏障碍,那么提示存在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就很大。
另外一点是患者个人体验,大众常有一个误解,认为在精神科医生眼里,患者的话都是胡言乱语,毫无分量,而真相是:恰恰相反,精神科医生对患者的体验非常重视,就拿游戏障碍来讲,患者对游戏的心理渴求、自我控制的无力感等,都将是进行诊断的重要因素。
最后谈一下医生的经验。确实如今有许多原因导致人们对医生缺乏信任,此次游戏障碍的定义甫一出台,就有网友开始担心医生滥用诊断、杨某某即将被洗白等。而真相是:尽管“游戏障碍”的定义是新产生的,但其所属的“成瘾行为障碍”(旧属习惯与冲动障碍)和相类似的“物质滥用障碍”(旧属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却早已确立了临床地位,如病理性赌博、酒依赖等疾病,在识别、诊断方面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已经发展相对成熟。此番将游戏障碍归入,体现了医疗关注对象的与时俱进,但原有的临床诊断思路依然适用。因此虽然新的疾病诊断需要医生进一步更新知识,却并不会出现广泛的经验不足、诊断泛滥现象。
至于治疗方面,成瘾行为障碍的治疗确实难度较大,目前国际上尚未出台统一的治疗指南,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也并无突破性的发现,因此药物仍处于辅助性的角色,使用应相对谨慎。心理治疗是当下的治疗首选,如认知行为治疗、厌恶疗法、行为矫正治疗、心理支持治疗、家庭治疗等,临床观察确实有一定效果。当然也有一些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尝试性疗法,尚在研究阶段,并未广泛使用。至于杨某某及其“网戒中心”所采取的一些激进治疗方法,早已被证实为不合理、不正规的医疗行为,不仅遭到大众的反对和质疑,同样也违背了医生同道们的共识,并不能代表医疗界的立场。所以从合理治疗的角度来讲,医生和大众是在同一战线的,对医生的怀疑和警惕并不能帮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患者,相反的,若想避免悲剧发生,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及时地、通过正规渠道、去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听信广告和流言。
祝你健康快乐每一天~~~
当前来看游戏竞技也是一种行业,可以作为一种职业,现在电竞职业化的程度也比较高。个人观点 热爱游戏竞技就像热爱其它工作一样,要想在行业领域内做到最强,必须得专研进去,如何做到最好!精神鉴定本身就无法量化,把一个正常人送进去,恐怕都很难证明自己没病吧!
孩子有网瘾会有哪些表现?该如何纠正
孩子上网成瘾一般会有如下表现:一、控制不住自己。就是孩子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什么时间能玩?什么时间不能玩?玩什么?不能玩什么?那些场合能玩?那些场合不能玩?玩到什么程度?既不知道也控制不了自己;二、产生不良后果。既影响学习也影响生活,既影响休息也影响身体。学习兴趣、爱好、成绩出现下降,身体状况、情绪出现低落,性格孤僻,甚至食欲下降;三、持续时间比较长,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时,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放任不管。
第一、耐心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是对父母有意见还是遇到什么挫折?是同学关系紧张还是学习压力过大。结果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产生结果的原因,只有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家长一定要悉心教导,亲情安抚,切忌简单粗暴,不打就骂。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第三、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想让孩子不玩手机、不玩游戏、不上网,自己先做到。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一个舒心、清净、快乐的环境。
第四、尽量跟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兴趣点,多陪孩子读书、聊天、郊游。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兴趣。。
第五、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积极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树立孩子的信心。
什么表现是孩子玩游戏上瘾的症状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其中新加的一条诊断标准让网友们炸开了锅,那就是“游戏障碍”被列入“成瘾障碍”的章节中。也就是说,游戏成瘾属于精神疾病。
ICD-11对游戏障碍是这样描述的:游戏障碍的特点是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表现为个体对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的控制力受损,并赋予游戏更高的优先级,将其置于其他常规活动(如睡眠、进食、做作业、参加工作等)之上,进而对个人健康及总体功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行为模式的严重程度足以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重大损害。游戏行为的模式可能是连续的或间断反复的。游戏行为和其他特征需持续12个月才能诊断,但如果满足所有诊断要求并且症状严重,则可以缩短所需的持续时间。
个人认为,对于孩子是否游戏成瘾不能轻易诊断,需专科医师仔细鉴别。老师家长们更不要随便给孩子加上“游戏成瘾”或“精神疾病”的标签,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